〈觀察〉解嚴35年不曾外匯管制 央行危險發言恐不利台灣投資

〈觀察〉解嚴35年不曾外匯管制 央行危險發言不利台灣投資。(鉅亨網資料照)
〈觀察〉解嚴35年不曾外匯管制 央行危險發言不利台灣投資。(鉅亨網資料照)

台灣在 1987 年解嚴後,也同步解除外匯管制,至今超過 35 年,不曾再施行外匯管制,因此,央行總裁楊金龍喊出不排除祭出外匯管制震撼市場,外界擔憂央行是否看到不可控的風險,才拋出如此「危險言論」,外匯管制還沒出手,恐怕更讓外資提前捲款潛逃,不利台灣投資市場。

台灣自 1958 年起從事外匯改革,1987 年 7 月,政府鑒於央行的外匯存底已相當豐富,因此修改管理外匯條例,取消了所有外匯都必須賣給央行的規定,准許公民營事業、個人和團體自行持有外匯,自行運用,此後匯率政策為逐步解除管制,自 1989 年起,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這也開啟了大量海外資金流入股市及房地產市場的大門。

楊金龍昨天表示,「萬一出現大量資金撤離,就會考慮採取外匯管制手段。」對於解除外匯管制已經超過 35 年的台灣來說,無疑拋了震撼彈,因為若要動用外匯管制,通常伴隨金融風暴的危機,就連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時,台灣的外匯管制也都未走回頭路。

央行能用的武器很多,其中外匯存底便是大招,各國央行從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吸取教訓,持續累積美元外匯存底,以便在市場劇烈波動時捍衛本國幣。

今年以來,強美元成為市場風暴中心,為了緩解利差壓力,亞洲央行為抵擋強勢美元,紛紛動用外匯存底減緩本國貨幣貶勢,但代價是外匯存底大幅縮水。以台灣來說,目前還有 5000 多億元的外匯存底,要應付資金匯出綽綽有餘,因此央行不該貿然動用外匯管制。


鉅亨觀點與分析 | 鉅亨網記者、編譯群們

茫茫的訊息海中,讓鉅亨網記者、編譯團隊,幫讀者們解讀新聞事件背後的意涵,並率先點出產業與總經趨勢,為投資人提供最深入獨到的觀點,協助做出更精準的投資決策。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