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強勢美元?經濟學家:解方取決政治面因素

標普全球 (S&P Global) 首席經濟學家 Paul Gruenwald 認為,全球央行總裁和經濟決策者能做的有限,想要真正解決強勢美元問題,政治人物也要負起重任。

衡量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 ICE 美元指數 (DXY) 上月一度逼近 115,創下 20 年新高,雖然本月初稍微回落,DXY 今年迄今仍漲逾 17%,相較去年同期則漲近 20%。

為何強勢美元會是個問題?雖然美元走強有助於緩解國內物價,但同時也會打壓主要貨幣匯率,進而放大其他國家的通膨壓力。美元的反彈幅度和速度除了引發人們對於市場錯置的擔憂之外,對持有大量美元債務的新興和開發中經濟體來說,無疑也是一大困擾,還會對仰賴海外市場的美國大型跨國公司形成不利局面。

Gruenwald 為苦於強勢美元的國家和經濟體提出四個可以採行的選項,同時解釋為何這些都不是理想的選擇。

無畏前行

Gruenwald 指出,過度強勢的美元可能持續好幾年,而放任本國貨幣貶值將導致更高的通膨、更高的償債成本和更低的可支配收入,決策者的信譽也會受創,無所作為的下場便是為國家帶來更多政治經濟成本。

動用外匯存底

Gruenwald 認為這不是一個成功的策略,干預匯市雖有助於放緩貶值速度,倘若貶值壓力仍大且繼續存在,則付出的努力恐轉瞬即逝。

他認為,外匯存底通常是在市場遭遇亂流時用來穩定匯率走勢,而不是用來應對持續的貶值壓力。

實施資本管制

對外匯交易實施限制是一項吸引人但也可能無效的方法。

Gruenwald 表示,此舉恐形成黑市交易,或是造成匯率翻倍,在只有內部人士才能取得外匯的情況下,將導致市場扭曲並陷入震盪,同時傷害貨幣信譽,影響未來在海外交易市場的使用狀況。

升息以抵銷貶值壓力

升息是教科書式的答案,但也存在相應問題。若決策者做了正確的事,利用提高利率來收緊金融情勢、壓低通膨,確保經濟持續成長,那麼貨幣貶值便代表利率必須進一步上升,這是國際金融學「三元悖論」(Mundell trilemma) 原則下所產生的結果,本質上代表更高的利率和更低的產出和就業,是由其他國家輸入的通膨所導致。

「三元悖論」原則是由知名經濟學家蒙代爾 (Robert Mundell) 所提出,主張一個國家無法同時兼顧靈活的貨幣政策、固定匯率和資本自由流動,只能三選二。

其他可能採取的行動則涉及全球,小至與他國進行貨幣互換,大至擬定 1985 年廣場協議式的協定。

Gruenwald 認為,最終的解決方案不只取決於經濟面,還跟政治面有關。

他說:「當強勢美元對其他經濟體產生的負面影響超過它對美國的好處時,代表它已經強過頭了,這很難準確衡量,但有一個方法是問:一個仁慈的政策制定者會做出什麼樣的決策?」

Gruenwald 說:「某種程度上,強勢美元對所有相關人士來說都不是最佳結果,若市場沒有進行修正,解決方案將會包含政治因素,1980 年代美元狂升的局面最終便是在簽署廣場協議下落幕,這一次的演員可能有所不同,但結局有可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