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近年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全力衝刺太陽光電裝置量,裝置量逐年攀升,不過第三地模組的進口量也越來越多,台灣模組業界認為,俄烏戰爭爆發後,能源已被認為是國安等級的戰略資源,政府應強化把關第三地模組進口,更坦言政策未明朗前,在投資擴產方面會更謹慎。
業界指出,儘管經濟部 6 月初已明令「進口太陽能模組須檢附電池片的產地證明」,但仍有不肖業者透過偽造電池片的生產證明,進來台灣再做成模組,且因價格相當低廉,也進一步打壓台廠。
尤其台廠近兩年才配合政府政策,大舉擴充產能與升級產線,此時卻門戶大開、大量進口第三地模組,讓模組製造業者相當警戒,就有業者直言,現階段還不敢預期明年投資金額,主要原因就是第三地模組的變數。
業界紛紛指出不僅產業擔憂,政府即便要查也不知從何查起,尤其太陽能模組使用年限至少要 20 年以上,若遇颱風或其他事故就損壞,屆時不僅影響台灣電力供應,更恐讓投資方蒙受損失。
另外,業界認為,現階段電廠若使用 VPC(自願性產品驗證) 高效能模組,基本費率可額外加成 6%,但隨著模組價格變化、材料費用波動以及通膨等外在環境影響,VPC 加成應由 6%,調升成 8%、甚至 10%,維持台灣製造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