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1521億元新能源車補貼退場 中國車企面對真正考驗

在 2022 年多次調價之後,2023 年伊始,比亞迪 (01211-HK)(002594-CN) 對旗下一些新能源車型進行了人民幣數千元的價格上調。在公告中,比亞迪表示漲價的一大原因是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取消,這一政策更動,預計在 2023 年持續威脅新能源車企。

根據工信部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從 2010 年政策起步到 2020 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已經超過 1521 億元人民幣,至少覆蓋了 317 萬輛汽車。

財政補貼的結束,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徹底進入純市場化的交易時代,這將難以避免對市場的衝擊。

歷史顯示,2016 年 1 月,在補貼首次大減後的第一個月,新能源汽車的月度銷量從 8.4 萬輛下降至 2.2 萬輛,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即使到了 2019 年,新能源汽車品牌依然承受不起補貼力度減小的影響,多個新能源汽車品牌甚至出現了融資困難的情況。

車商在過去幾年,盡力適應補貼的逐步減少,靠著近兩年電池等技術的進步和新能源汽車消費習慣的逐步養成,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對於市場的衝擊力也在減弱。從 2016 年到 2021 年的各個一月份,整個汽車行業銷量環比平均下降 14% 左右。這代表着,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的影響正越來越小。

根據業內人士的觀察,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的攀升,已不再是財政補貼的刺激,而是市場自身的內驅力。

然而,補貼的退場,對絕大多數汽車品牌而言,影響都絕對難以忽略。

以目前市場龍頭比亞迪為例,根據其 2022 年上半年的財報計算,其單車淨利潤不到 6 千元。這意味著沒有補貼後,如果不漲價,比亞迪每賣一輛車,就要倒貼數千元。

頭部品牌尚且如此,其他國產品牌可見一斑。不少車企的 2022 年半年報透露,平均賣出一輛車,車企面臨的不是盈利,反而是虧損。理想、小鵬、蔚來在 2022 年上半年實現的銷量激增,卻均未能盈利,還未達到銷量增速伴隨著利潤增速的規模效應。

如此一來,車商只能漲價,但對於競爭激烈的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漲價與否就是在市場份額和利潤之間做抉擇,這也將為車商帶來新一輪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