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向資金加速湧入,刷新了滬深港通開通以來的多項紀錄,外資看好大陸 A 股結構性投資機會,正瘋狂搶進。
Wind 數據顯示,1 月,北向資金連續 15 個交易日淨買入,當月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超 1400 億元。 2 月迄今,北向資金淨流入 96.67 億元。
1400 億元的資金量,這對北向資金而言不容小覷。縱向比較看,1 月北向資金淨買入額已超 2022 年全年,為 2014 年來最高月度資金流入規模。橫向比較來看,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顯示,在當前所有新興市場每日 11 億美元的資本流入中,中國的資本流入佔七成以上。
市場人士認為,相對 QFII 機制,外資更傾向通過陸港通投資 A 股市場,北向資金更能反映外資情緒。
金融、消費板塊受寵
從增持方向來看,北向資金依然擁抱 A 股核心資産。近三個月,北向資金買入最多的是兩大「頂流」貴州茅台和寧德時代,合計買入均超 160 億元。此外,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金融板塊個股,以及以五糧液、中國中免為代表的消費股均獲得較多資金流入。
海外資管巨頭旗下的中國基金同樣瞄準「茅」「寧」加倉。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基金 - 中國 A 股機遇 A(累計) 人民幣去年四季度連續加倉貴州茅台,在 2022 年 11 月建倉後,12 月繼續大幅增持茅台,截至去年 12 月末,持倉市值達 11.78 億美元。此外,該基金 2022 年 12 月還增持了寧德時代、美的集團等。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孟磊說:「2022 年 11 月前,市場估值較低,在防疫政策優化後,市場迎來了反彈。現在市場交易未來六個月的複蘇預期。目前來看,一季度經濟復甦的路徑較為明朗,但二季度經濟復甦的高度、速度和力度仍有待數據驗證。因此,部分投資者變得相對挑剔。」
截至目前,中國大陸股市較 2022 年 10 月底的低點上漲了 18% 以上。 1 月,追踪滬深兩市最大上市公司的滬深 300 指數上漲 7.4%,為連續第三個月上漲。
看好結構性機會
金融市場通常用前兩個希臘字母—阿爾法(α)和貝塔(β)來區分收益。投資者的主動收益稱為α,被動收益稱為β。在瑞峰資管公司(Silverhorn)首席投資官克勞斯(Marco Klaus)看來,當前中國權益市場正面臨著β的「大機會」。
「2022 年 11 月前,海外投資人對中國市場是悲觀的,這也是為何當時中國權益市場指數創下兩年新低。對我們來說,中國始終是一個戰略風險敞口,佔據我們資產配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正在將在中國的資產配置分配至更高β戰略的敞口,以抓住市場反彈的機會。」克勞斯表示。
「從 1 月 22 日開始的農曆新年,對中國股市來説應該是一個好年。」德國資産管理公司 DWS 亞太區投資總監 Sean Taylor 預計,2023 年中國經濟和企業盈利將比 2022 年明顯好轉。
外資樂觀的底氣來源於中國較強的經濟增長動能。Taylor 預計,2023 年中國企業有大約 15% 的收益增長,應該能確保股市向好。同時,A 股公司估值具有吸引力。
外資偏愛「大藍籌」
從北向資金具體流向來看,近一個月,北向資金淨買入前十的個股是:寧德時代、貴州茅台、中國平安、隆基綠能、招商銀行、五糧液、比亞迪、中國中免、紫金礦業、東方財富。這既延續了外資對「大藍籌」的偏愛,也反映了其看好消費、金融及新能源的思路。
近幾年,外資對 A 股的「審美」在新能源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截至目前,在新能源重要的下游行業—電氣設備領域,外資持股佔總市值比例高達 5.6%。
中金預計,2023 年海外資金(QFII/RQFII 加北向資金)全年淨流入 A 股規模可能在 3000 億 - 4000 億元左右。
不過,這也讓市場頗為警惕:北向資金大幅流入是中長期投資,還僅是短線抄底?
一般而言,外資分為配置型和交易型,前者背後大多是養老金等長線投資者,後者背後則是海外量化或對沖基金等短線交易者。據高盛估計,2022 年 11 月以來,對沖基金投資者連續三個月淨買入中國股票,對中國的淨敞口目前為繼 2020 年底高峰以來的最高水準。
展望後市,瑞銀預計,2023 年,中國經濟將增長 4.9%,A 股盈利增長從 2022 年的 4% 回升至 2023 年的 15%。高盛認為,2023 年,MSCI 中國指數每股盈利增長預期將升至 17%。
高盛據春節期間旅行和消費數據測算,中國旅遊及出行流動性已恢復到疫情前 80%-90% 的水平,節日相關支出增長強勁。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末,住戶存款增加 17.84 兆元,較 2021 年多增 7.94 兆元。商務部於年初表示,將積極研究促消費的政策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