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發布方案 加強對數位經濟、元宇宙等新賽道產業布局

中國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單位,近日發布《推進「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提出到 2035 年,將位於上海交通大學的西北角的「大零號灣」科學園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科創灣區」之一。

方案提出,依託上海交通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前瞻創新研究院及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國際首席技術官學院等,加強對數位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賽道產業布局。

根據方案,圍繞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等,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前沿產業集群,構建未來產業先導區。

《方案》明確,至 2023 年底,「大零號灣」的高新技術企業達 600 家以上,估值億元人幣以上企業 70 家以上,高層次人才和高能級科技企業加速集聚,基本形成高質量產業集群和高品質創新生態,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至 2025 年,「大零號灣」基本建成,高新技術企業達 1000 家以上,區域產值規模達千億元人民幣級,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來產業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

至 2035 年,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戰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實,產出一批具備全球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成果,形成萬億人幣市值的高技術企業集群,全面建成創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創成果豐富、成功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科技創新策源高地。

據指出,目前「大零號灣」已建成投用高能級科創載體 18 個,入駐硬科技企業 3000 餘家,一大批創新中心和成果項目相繼落地,開放式科創街區初具規模。但對照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重大目標,對標國際標杆科創區域,仍要不斷優化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聯動,切實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根據方案,園區要布局形成「CTO」三大功能區。其中,「C」是核心策源區(Core),以上海交大、華東師大為核心,依託高密度的創新資源和高水準的創新能力,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提供源頭支撐。「T」是成果轉化區(Transform),以滄源路、劍川路為主軸,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以及師生「硬科技」創業。「O」是開放創新區(Opening),包括紫竹、江川濱江等區域,重點承接成長壯大的企業溢出和加速服務。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