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今周刊編輯團隊
從麥當勞的一塊炸雞,到耐吉(Nike)專賣店的一件運動衫,這些看似外觀、口感與過往無異的商品,現在,它們的產製過程都有 AI 參與其中,而這背後意味的是:全球不分科技業、傳產業,都正在「被 AI」。
麥當勞兩大供應商「肉品雙雄」卜蜂和大成,它們現在不僅用 AI 養雞,甚至用 AI 推測雞隻是否健康。卜蜂董事長鄭武樾告訴我們,現在養雞「不用 AI 不行!」
在雲林崙背的卜蜂養雞場,把目光焦距拉近到雞群,你會看到一群兩周大的白肉雞,隨興跳上一片約 12 吋披薩大小的鐵片上。這塊鐵片,連同與其整合在一起的鏡頭組,其實是雞群專用的「AI 體重機」。
半秒不到,AI 透過鏡頭抓取影像,立刻辨識出同時站在鐵片上共有 9 隻雞,它將雞群的總重量除以 9,當下做出判斷:這群雞隻,符合成長指標。
為何要測量雞的體重?以白肉雞為例,在總計 35 天的飼養期,每一天體重該增加多少都有固定標準,如果增加的速度落後,「就要趕快找原因,判斷是飼養環境的問題?還是像禽流感的疾病問題?找不到原因,35 天後沒有達到標準體重 2.2 公斤,雞農是要賠錢的。」一名農畜業主管指出。
目前,卜蜂的崙背養雞場裝了 10 台可分析成長曲線、每 2 小時記錄一次的 AI 體重機。而在許多傳統的養雞場裡,雞農是每周一次,徒手把 20、30 隻雞放上懸空、多為類比式的秤重機,「甚至有雞農會說,『我用看的就知道多重!』」一名養雞業者指出,這種極為耗費體力的作法,由於抽驗頻率低,導致難以精準掌握雞隻健康狀況。
不只卜蜂,同是麥當勞供應商的大成,在其台南養雞場也裝置相同的 AI 體重機,供應它們這些 AI 設備的,都是一家成立僅兩年的新創公司「智逐科技」。該公司創辦人張光甫,是出身鴻海的連續創業者,為了設計這套養雞業專用的體重機,他曾過了半年與「雞屎」奮戰的生活。
那段期間裡,他與 3 位創業夥伴逐戶拜訪雞農,好不容易找到願意嘗試的二代青農,挑戰卻才開始。
當他們好不容易安裝完一套測試用的 AI 體重機,2 天後,卻發現這台機器當機。原來養雞場的粉塵實在太多,導致電路短路,只好拆卸機器帶回去,重新調整機殼的散熱開孔,藉此提升防塵度。
當設備的防塵、防水性好不容易到位,他們又發現,不時會有疲憊的雞在體重機上睡著,導致機器不斷測到同一隻雞的體重,無法有效推算整體雞群狀況。於是他們調整演算法,告訴 AI,如果在鏡頭裡發現有雞隻在體重機上「打盹」,就要扣除牠的重量,才能上傳數據到雲端。
又有一次,他們發現隨著時間過去,測量到的數據會愈來愈不準,到了現場才驚覺,原來雞不時會在體重機上「大號」,久而久之,托盤上滿滿都是雞屎,後來他們將機器的設定改為記錄體重前,要先扣除前一次增加的雞屎重量。
這個遇錯、除錯的循環,一路直到 2021 年底,他們終於迎來第一個客戶;到了 2022 年,陸續拿下卜蜂、大成的訂單。截至目前,這家位於台中的新創企業已取得逾 20 個客戶,並且與緯創結盟,得以用優惠價使用其農業管理軟體。
來源:《今周刊》 第 1373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