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晶片法案達協議 但追趕美、亞洲效果可能有限

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和執委會三大機構週二 (18 日) 針對規模 430 億歐元 (470 億美元) 的歐盟晶片法案內容達成協議,但分析師認為,歐盟相對溫和的預算及繁文縟節,追趕美洲和亞洲的效果可能有限。

由於新冠疫情導致晶片供應中斷、工廠停工,損及從手機到汽車和冰箱等各類產品生產,如今,半導體生產已成為西方各國戰略開發重點,競相提高對本土晶片製造投資,希望降低對亞洲製造商的依賴程度。

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和執委會三大機構週二針對歐盟晶片法案的內容達成協議,預期透過此法案的 430 億歐元 (470 億美元) 補貼,打造歐盟在地晶片供應鏈,減少對境外晶片的依賴。

歐盟晶片法案的三大行動方針出爐,包括:支持歐洲大規模技術能力建設、通過吸引投資確保供應安全和彈性的框架、監測和危機應對系統,用於預測供應短缺並在發生危機時提供應對措施。

該晶片法案資金將來自現有的歐盟預算,規模 430 億歐元 (470 億美元) ,公共和民間投資,預計 2030 年將歐盟在全球晶片產量占比從目前的 9% 升至 20%。該協議還將放寬國家援助規則,將資金用於歐盟研發中心以生產關鍵零組件。

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週二指出,歐洲晶片法案將促進歐洲半導體生態系統,並在加強歐盟在全球層面的競爭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稱,該協議使歐盟半導體業具有競爭力,並為提高全球市佔率奠定基礎,將為歐洲製造的潔淨能源技術業提供動力,並強化歐盟數位科技彈性和主權。

(圖片:翻攝marketwatch)
歐洲晶片法案達協議 但追趕美亞洲效果可能有限 (圖:REUTERS/TPG)

歐盟晶片法案即將上路,不過,研究公司 Radio Free Mobile 分析師 Richard Windsor 表示,歐洲晶片預算規模相對溫和,不僅低於美國,也仍低於亞洲水平,這可能會阻礙其晶片法案的成效。

全球半導體賽局競爭激烈,美國去年 8 月批准《晶片與科學法案》,其中包括近 520 億美元用於促進半導體的生產,另外還有 100 億美元用於科學研究和開發。

南韓政府斥資逾 4000 億美元 (300 兆韓元) 搶攻晶片、電動車等領域技術,日本也矢言斥資數十億美元發展本土半導體生產。台灣、印度、越南和泰國都在制定振興措施,以吸引半導體業到他們的國家。

全球戰略諮詢機構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 (ASG) 副總裁 Paul Triolo 等分析師表示,歐盟可能難以縮小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與美國一樣,歐盟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有多少支持該行業的供應鏈可以轉移到歐盟,而且成本是多少?

除了補貼差距外,歐盟監管的繁文縟節可能會成為另一個問題。歐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員 Christopher Cytera 表示,美國可以獲得國會批准的資金,但要讓歐盟批准此法案,所有 27 個成員國都必須要點頭同意。

Clingendael Institute 分析師 Rem Korteweg 警示,隨著全球供應鏈恢復正常水平,所有提振晶片製造的措施在未來可能會產生問題,全球面臨未來幾年因大量補貼而導致供應過剩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