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所在今年 8 月正式揭牌,預計本周五 (22 日) 首批碳權將啟動交易。碳交所指出,由於環境部將於 2025 年開徵碳費,加上相關法規尚未完備,因此首批掛牌的國外碳權暫時不可抵國內碳費,也不能抵歐盟碳關稅 (CBAM),但可作為「碳中和」。
首批掛牌國外的碳權來自亞洲、非洲及南美洲等 7 個國家。碳交所說明,企業在減碳後如果尚未達標,可以購買碳權抵充,並在減碳以及購買碳權中達到「碳中和」。在 22 日首批國外碳權上架後,便可提供企業購買。
碳交所規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訂價將落在 5 至 15 美元,初期買方僅限國內的法人。碳交所進一步提到,每日的交易時間訂在上午 9 時至下午 3 時 30 分,且法人買進後不可在平台賣出避免哄抬價格,後續使用則以企業自行規劃為主,沒有設定有效期限。
目前包括國內各大金控、科技以及傳產等大企業都搶當「首購族」。據悉,金控業者包括兆豐金、國泰金、玉山金、第一金、中信金、富邦金等 12 家金融業者都將參與國內首批碳權交易。科技業部分,外界認為,將由聯電與台積電領軍。
值得注意的是,鋼鐵龍頭中鋼有意爭取碳交所的首批碳權。中鋼表示,首筆交易將購入 500 噸碳權,每噸價格可能介於 5 至 15 美元,以目前碳抵換額度推估,此次中鋼的碳交易價格約落在 3000 至 4000 美元,但實際價格得端看當日媒合狀況。而中鋼首批購入的碳權,將用於推出台灣第一批碳中和熱軋鋼板。
碳交易上線在即,碳交易商機也受到矚目,也激勵近日台股「碳權概念股」。目前台股盤面上的相關概念股可大致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碳權大戶、碳捕捉以及碳盤查。
擁有大量林木資產的碳權大戶,包括福華、華紙、正隆、寶隆、農林以及永豐餘等;碳捕捉相關的有台塑、台泥、國產、中華化、東聯及永光等;碳盤查部分則有中華電信、遠傳、倍力、資通、精誠及叡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