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執行長點評蘋果產品

EMBA 雜誌編輯部 / 文

二月中,臉書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在IG上,張貼了他試用蘋果(Apple)的混合實境裝置 Vision Pro 的心得短片。這篇貼文獲得超過二十五萬個「讚」、一萬一千多則的留言,以及各大媒體的報導。

在短片中,他比較了 Vision Pro 跟公司自家的頭戴式裝置 Quest。他說,Quest 的價格只要七分之一,但是功能更佳,而且不用外接電池,所以沒有額外的電線,方便許多。他總結,自家產品獲勝。

姑且不論這兩樣產品的優劣,一家公司公開批評對手的產品,會造成什麼樣的效果?

沃頓商學院行銷教授伊爾迪林(Pinar Yildirim)等三位學者所做的研究顯示,攻擊競爭者的負面廣告,有可能帶來意料之外的影響。

她於該校的沃頓知識在線網站(Knowledge@Wharton)上指出,當公司廣告陷入互相攻擊時,消費者往往會發現,其實業界的所有產品都有這個問題,因而減損消費者對業界的信心,最終不利於整個產業。

伊爾迪林分析,在公司強調對手的缺點時,同樣提醒了消費者,公司跟對手產品的相似之處。例如,甲品牌的汽水,透過廣告攻擊乙品牌的汽水含糖量過高,後來消費者意識到,其實絕大部分汽水的含糖量都過高,因而控制自己的汽水飲用量。

最有名的例子要算是八○年代的可樂大戰。可口可樂(Coca-Cola)跟百事可樂(Pepsi),輪流推出攻擊對手的廣告。

九○年代末期,聯合利華(Unilever)的樂鮮義大利麵醬(Ragu),跟金寶(Campbell)的普格義大利麵醬(Prego),也雙雙推出互相批評的負面廣告。當時,兩家公司一年平均要花大約六千萬美元,來說服消費者對方的義大利麵醬有多難吃。

三位學者的研究顯示,如果公司是業界唯一一家打出負面廣告的公司,或許還有好處,但是如果業界的每家公司都這麼做,則對整個市場不好。

此外,負面廣告還會造成另一個不好的效應。為了避免被對手攻擊,公司在設計產品時比較不願意冒風險,寧願推出跟大家都差不多的產品。結果扼殺了創意,減少了產業產品的多元化。

來源:《EMBA 雜誌》45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EMBA 雜誌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