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迎接健康樂活的老年幸福時光

撰文/賴宛靖

老化是生命的進程與成長,是一段生命的律動與變遷。臺灣應利用資通訊、醫療等強項產業,為高齡者打造一個更健康、安全有尊嚴的生活圈,完成人們成功老化的美好期望。

老化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過程,全球人口老化加速,醫療進步及生育率下降,帶來社會、經濟、醫療壓力,如何營造健康活躍、豐富樂活的高齡生活,追求成功老化,是你我都需要面對的課題。所謂「成功老化」是延長高齡者健康活躍的時光,縮短不健康的存活年數,隨著歲月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走向衰退,但在離開前能擁有快樂、尊嚴和成就感,相信是人們心目中成功老化的美好願景。

運用臺灣優勢 打造銀髮新藍海

為讓願景成為清晰的政策方向,工研院提出的《2035 技術策略與藍圖》中,提出「健康樂活」應用領域發展策略,首先可透過智慧醫療搭配健康照護雙軌並進,並導入臺灣 ICT(資通訊)產業的強項,擘劃出新興的智慧診療服務系統並建構產業生態體系,運用 ICT 整合醫療科技,在此優勢基礎上,以延長國民健康餘命為目標,於精準健康的創新服務系統,甚或是打造健康資料運用的平台等,全方位的為成功老化打好基礎。

此外,發展運動科技也是促進國人健康樂活的方式之一。工研院洞悉傳統運動產業朝科技化發展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帶領產業搶攻運動科技國際市場,透過各式虛實整合的互動運動模擬器,打破運動空間的限制,居家也能隨時隨地揮汗健身、維持肌耐力。

正因為成功老化的發展趨勢跨足多面向產業,更需有人帶領。面對超高齡社會結構,只靠政府投入資源難以形成健全的產業生態系,因此,2022 年工研院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成立了「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成員橫跨資通訊、保險、照護服務、機構設施、學研等,跨域彙整產業觀點,已遞交出能使產業持續發展新藍海的商業模式。

多方耕耘 奠定成功老化里程碑

老化並非衰敗,是生命的進程與成長;老化更不是障礙,而是生命的律動與變遷。如同面對嬰兒期、青春期等生命歷程,為老化預作準備,才能優雅地迎接另一個階段的自己。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張慈映便給予「成功老化」一個更明確的定義,她認為當身心靈與經濟狀況都能適應高齡帶來的變化,就稱之為「成功老化」,這樣的個體無論幾歲,都能保有自在的活動力並與社會積極互動,因此也稱之為「活躍老化」。

張慈映強調,成功老化不僅是以健康為指標,還要從個人生理、心理及檢視社會各層面是否做好準備,要達到成功老化的願景,就要讓高齡者被社會接納。早在 20 年前,日本就意識到國家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為了讓國民體認老化現象的到來、強調人人都會變老,敦促國人尊重與接納長者,著手規劃教育培訓:協助企業晉用高齡者、職務改造等,比方說兼職工作原為一班 8 小時,考量長輩體力而分成早上 4 小時、晚上 4 小時的班表;以及維修鐵路、地下水管等仰賴老師傅經驗的工作,但長輩可能無法爬高、親自修理,就可透過無人機等科技產品輔助,讓老師傅得以善用多年經驗與判斷力。

高齡社會對臺灣而言已是現在式,加上近幾年許多企業自海外移回臺灣,各行各業缺工現象逐漸浮現,人力缺口加上高齡社會來臨,「高年級生」也成為人才荒的解方之一。張慈映分享,工研院曾攜手南山人壽推出一本白皮書,原名是《青銀共好》,但認為不只有年輕人需要跟高齡者共處,因此改成《世代共好》,就是希望各世代對社會都能高度參與及認同,建立和諧的職場氛圍。張慈映笑稱工研院已是「五代同堂」,院內有退休後重返職場的高齡者,也有高中實習生,年齡差距大,可謂是世代融合的代表。

多老才叫老? 老老與初老大不同

現代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也影響國人對健康和福祉的需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定義,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 14%時稱為「高齡社會」,然而,將 65 歲定為高齡的分界點是否合宜?日前韓國就提出將高齡定義從 65 歲調整至 70 歲的想法;衛福部數據也顯示,無論是全球還是臺灣的高齡者,身體開始出現明顯衰退約在 75 歲至 80 歲間。

因此,「老」不能一概而論,可分為「初老」與「老老」,若以年齡區分則分成 65 歲至 75 歲、75 歲至 85 歲和 85 歲以上等 3 個階段,再依據生理和經濟狀況進行細分,較為適當。例如,年齡介於 65 歲至 75 歲間,健康狀況良好、只有輕微慢性病者,剛退休,喜歡旅遊及享受生活;75 幾歲以後也許開始出現關節不適、頻尿等問題,每個階段的需求都不盡相同。因此,若將高齡人口細分後,再觀察族群的身心靈及健康狀況變化,國家所制定的政策或市場上規劃的高齡商品與服務,才能滿足高齡者需求。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2025 年臺灣每 5 人中有 1 人年齡超過 65 歲,超高齡社會已來到,我們的社會和企業準備好了嗎?張慈映認為,透過精準的市場洞察,企業可進入不斷成長的高齡市場,不僅能開拓商機,更可為新世代高齡者打造理想又多彩的老年生活。

根據台灣銀髮族活動指數調查顯示,多數銀髮族其實是喜好外出活動的,但近 6 成銀髮族因泛健康問題而不願外出,其中 47% 長者長期受漏尿、失禁問題困擾。因此從事高齡旅遊的業者在旅程設計上應體貼需求,日本甚至有機器可訓練高齡者的膀胱肌群,協助適應舟車勞頓時的震動,在抵達洗手間前可忍住尿意、不致發生漏尿的尷尬;或考量有慢性病、洗腎需求的長輩所需,幫助他們有更活躍的高齡生活。

此外,隨著年歲更長,身體退化愈加明顯,有些長輩腿腳逐漸無力、卻還不想拿拐杖,就可用具有止滑效果的雨傘,也有外形像推車,方便外出購物的類助行器等,這類生活用品不是輔具,但卻能默默協助高齡者安全外出;日本有高齡者 GPS 鞋可預防長輩失智症發作迷路;臺灣仁寶集團旗下的神寶醫資亦推出 AI 輔聽器,可以依照使用者的習慣、頻段微調,外型精巧時尚如耳機般,讓高齡者不致排斥,而助聽產品使用時間長,需取下充電,但外型小容易遺失,搭配定位功能,用手機就可以找到,用點巧思,原有商品就能升級打入高齡市場。

老人不是累贅 高齡市場商機大

張慈映也分享歐美觀察的經驗。歐洲高齡獨居者的比例約 40%,加上社會福利完備,歐洲長輩被視為獨立的個體而非被服務的對象,高齡者也不會太擔心晚年沒人照顧,較能坦然接受老化,且歐洲有不少青銀共居的服務,讓世代間有更多互動機會,加上歐美人士對寄宿家庭的模式很習慣,青銀共居使長輩的社會參與度提升;至於歐洲的長照機構也會適時使用科技產品為輔助,英國就有機構設計光影遊戲,刺激長輩手腦並用,延緩失智症的發生,而政府評鑑機構時,對機構使用較多科技產品會給予加分,也刺激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美國也有不少針對高齡生活的創新服務,像是專門媒合青銀服務的平台,類似 Uber 的概念,不過提供的是年輕人到長者家中協助如換燈泡等簡易居家修繕,也有居服員的媒合平台,長輩可自行上網去找居服員而非只能由政府指定,且年輕人投入兼職,也讓人力配置更彈性。

老化是人生下半場賽事,「不老經濟」更是各國關注的新興產業,潛藏巨大商機,張慈映認為,高齡衍生的產品與服務也能抓住「內需促進外銷」的機遇,例如日本長照龍頭日高集團與臺灣中化銀髮合作,就是一例。日高將日本國內的長照成功案例輸出臺灣,再設計出臺灣本土化的服務方案;而美國的居服員媒合平台或網路派工系統完善,國內也有臺灣大車隊系統,只要經過流程優化也可拓展到長照市場,未來將臺灣經驗輸出到各國華人社區或亞洲國家,就像當初 7-Eleven 從日本引進臺灣市場一樣,複製了其經營管理和營運方式,但後來發揚光大,成為臺灣獨一無二的超商文化。

邁入高齡社會的臺灣,可積極透過種種措施與商業模式的創造,讓年齡不再是阻礙,而成為社會轉型的契機,使每個人都可享有尊嚴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82 期 2024 年 3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