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塑全球供應鏈 加速亞洲貿易、投資面貌轉變

美國重塑全球供應鏈 加速亞洲貿易、投資面貌轉變 (圖:Shutterstock)
美國重塑全球供應鏈 加速亞洲貿易、投資面貌轉變 (圖:Shutterstock)

過去幾天數據顯示,美國總統拜登大幅提高對一系列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只是美國長達數年的行動中,重塑亞洲貿易與投資路徑的最新一步。

台灣財政部上周五 (8 日) 公布,4 月對美國出口額年增逾 80%,創下歷史新高。今年前四個月,對美國出口總額已超越中國,即使涵蓋香港在內,中國在台灣出口總額的占比也持續下滑。

與此同時,美國在亞洲的主要盟國,包含日本和南韓等主要經濟體,對美國出口也有所上升,對中國出口則受影響。

拜登政府周二 (14 日) 宣布大幅調高一系列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包含電腦晶片和電動車,作為對中國採取不公平貿易作法的回應。白宮表示,這些措施預估將影響目前每年約 180 億美元的進口商品。

美國此舉旨在將中國排除在關鍵供應鏈之外,尤其是較敏感以及採用高階技術的產品供應鏈。各國投資動向也隨著貿易格局而改變,為了避開美國對中國採取的關稅行動,全球企業紛紛湧向東南亞投資,台灣、南韓和日本企業也在美國設廠,藉此取得高科技補貼。

Natixis 經濟學家 Trinh Nguyen 表示:「這是一個反映貿易戰和投資戰的區域性主題,我認為這將加速。」

不過,Nguyen 認為中國尚未完全失敗,因為中國本土企業也在加快腳步向東南亞挹注投資,藉此避開關稅,並保住其在供應鏈的市占率。沒有改變的是,美國依然是亞洲商品的主要進口國。

隨著美中貿易緊張日益加劇,外國企業愈來愈不願意在中國擴展業務。在中國的歐洲企業只有 13% 將中國視為首選的投資目的地,不到 2021 年的一半。而自從 2021 年達到巔峰以來,自日本流向中國的新增投資持續下滑。

台灣的出口訂單表明,美國是其製成品的最終主要需求者,但生產過程往往需要經過中國。儘管如此,最新數據顯示台灣出口正逐漸開始繞過中國,在中國的新增投資也大幅下滑,從 2010 年的 146 億美元,在去年跌至 30 億美元。

上述一切足以說明,新冠疫情和美國前總統川普主政下爆發的貿易戰,如何促使全球供應鏈重新排列。

然而,當川普在 2018 年首次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時,情況並不如大家所預期那樣發展。一方面,中國企業加快了向越南等地的投資,而貿易戰期間,越南對美國的出口總額增加了一倍以上。

研究中國貿易的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教授 Henry Gao 表示:「關稅一方面是有效的,因為它成功減少了從中國的直接進口。另一方面,這些商品還是能夠找到方法流入美國。」

不過他也表示,若最終目標是「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即迫使企業將生產設施從中國遷往與美國友好的國家,那麼該策略是有效的。

本篇文章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