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德國汽車業正在經歷疫後最艱難的時刻,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出現了前所未見的破產潮,且更早之前已大舉裁員。
根據諮詢公司 Falkensteg 的數據,已有 20 家年收入逾千萬歐元的汽車零組件供應商聲請破產,較一年前激增 60%。
此外,今年初,博世集團、采埃孚均宣佈在德國減員的計畫,未來數年內將裁員上萬人。
雖然需求疲軟是德國汽車零組件供應商身陷困境的根源,但若把這件事和賓士、BMW 跟奧迪近期在中國車市退出價格戰的消息綜合看,不難發現昔日由德國企業統治的中高端汽車市場的舊秩序正在崩塌。
中國車廠的競爭也許近在眼前,但更隱秘的危機則來自德國跟歐盟內部。德國和歐盟正開始頻繁以反傾銷、反補貼法案限制中國車廠發展及中國商品入境,專家認為這一逆全球化措施正讓德國面臨果報。
過去,汽車及零組件、機械設備、電工產品一直是德國對外貿易中的優勢產品,而在背後支持著這些產業的是強勢的德系汽車品牌。
此外,在燃油車獨霸天下的時代,德國既有世界聞名的整車製造商,又有眾多優秀的零部件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研發服務提供者,還有一流的工程技術教育體系,形成了一個高度協同的產業生態,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但在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抬頭的當下,德國已經無法再指望像過去一樣,依靠對外出口來刺激經濟增長,而德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一直很高,甚至可以說德國的整個商業模式就是建立在全球自由貿易基礎上的。
現在的德國,不僅失去了北溪管道運送來的廉價能源、國內工廠也因電力問題遭遇生產困難而不得出走海外。去年德國企業宣佈對美國專案的資本承諾達到創紀錄的 157 億美元,相比前一年的 82 億美元幾乎增加一倍,對應的在美投資建設專案有 185 個,其中 73 個為製造業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