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混亂的大選、低迷的經濟—我們知道誰輸了但不知誰贏了

撰文:蔡薇怡

從 6 月至今,歐洲議會、英國國會、法國國會 3 場重大的選舉,都出現極為戲劇化的戲碼,各方媒體的報導很多,過程我們就不再贅述,至於結果,法國《世界報》的一篇報導標題相當有代表性:「我們知道誰輸了,但我們不知道誰贏了」,英國、法國與歐洲議會的選民都表達了他們的不滿、顛覆掉現有的執政團隊,但是新的政治組合,不用說還不能保證光明的未來,連究竟能否穩定執政都還是個問號。

今年歐洲各場選舉,「反移民」是歐洲選民共同傳達的心聲,今年歐洲議會的投票率創下 20 年來的最高點,超過 5 成的投票率顯示,歐洲選民面對當前情勢的焦慮。

在全體歐盟國家同時舉行的 720 席歐洲議會選舉中,主張限縮移民政策的各國右派政黨取得重大勝利,特別是政治主張經常踩紅線的極右翼政黨,在法國、義大利、奧地利都成為得票最高的政黨,在德國、比利時也贏得排名第二多的席次。歐洲議會最終雖然還是中間路線政黨組成的政治聯盟維持多數,但是極右派政黨議員人數暴增,形成有力的反對勢力,過去數十年歐盟整合、德國與法國中間派的政治領袖說了就算數的年代,已經回不去了。

「反移民」、要求保護國內勞工就業

歐洲議會雖然是歐盟最高的民意機構,但是在 27 個複雜的國家政治整合過程中,一直是象徵意義高過實質政治力的組織,歐洲議會沒有主動立法的權力,只能建請歐盟執委會擬定法案、或是通過歐盟執委會交付審查的法案。今年歐洲議會選舉創出高投票率,可以視為歐洲人民的一次集體公投,共同要求歐盟官員與各國政府,限縮移民、保護國內勞工就業。

歐洲議會的「會址」是三頭馬車在運作,準確傳達了這個組織的象徵意義,議會總部設在法國史特拉斯堡,一個月有 4 天的會議,但是秘書處卻設在盧森堡,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還有另一個與史特拉斯堡規模相近的大會議場,許多重大議案的討論與表決,還是在布魯塞爾舉行。

歐洲議會的議員、秘書處與歐盟官員們,頻繁奔波在法國、盧森堡、比利時之間,外加各自在國內參與政治活動,所有人都是一人身兼數職,頭戴多頂帽子隨時替換。

不過,歐洲議會近年積極強化職能,與歐盟執委會的立法案件數量逐年增長,今年高舉「疑歐」大旗的各國極右派政黨議員人數大增,進入象徵歐盟統一的歐洲議會後,牆外的野蠻人進入體制,最終是否能促進歐盟進一步的整合,或是在議會裡升高與中間路線傳統政黨的對立,值得我們後續仔細觀察。

法國 馬克宏政府財政赤字破表

現在比較麻煩、眼前就有大危機的是法國。表面上,馬克宏掌政下的法國經濟活力充沛,巴黎股市不斷創下新高,法國企業在全世界仍然有競爭力,以今年 6 月底的收盤價來計算,全歐洲公司總市值最高的 25 家上市公司來排名,法國就有 10 家,而隔壁的德國只有 4 家,法國有 LVMH、Hermes、萊雅等全球龍頭精品與化妝品公司,有賽諾菲等大藥廠,從全世界源源不絕供輸獲利回巴黎總部,而德國擅長的汽車、機械、工具機等,卻因為高度依賴中國市場而陷入逆境。

但是法國內政食指浩繁,勞工的保障鋪天蓋地,福利支出巨大而勞工仍然不滿,軍費又持續成長,導致馬克宏政府財政赤字破表,去年已經超過 GDP 的 5%,遠高於歐元協議的上限 3%。馬克宏鐵了心與極右派的馬琳 ‧ 勒龐做政治生死對決,雖然成功把勒龐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在這次選舉的議會席次往後擠到第三名,但是馬克宏的政治交易,卻讓左派政黨聯盟取得最高票,拿到總理辦公室的鑰匙。

左派解方不利經濟與投資

左派政黨在經濟上,多年來強烈訴求提高勞工保護,堅決反對馬克宏將勞工退休基金的領取年限往後延長 2 年的提案,左派政黨也主張大力提升人民的各種福利照護政策,這些都是繼續透支國家財政的政策,而左派政黨的解方是對富人與企業加稅,也都是對經濟與投資的利空。

法國中央銀行行長法蘭西斯 ‧ 德加羅(François Villeroy de Galhau)在法國大選後,公開表達政治上的混亂可能造成經濟的震盪,他說:「企業領袖們已經在降低資本投資、減少雇用員工,以避免新政府可能加稅的衝擊。」

法國左派聯盟(NFP)雖然是在投票前才組成、為了勝選的多黨政治聯盟,但是左派政黨主張要將勞工最低薪資從 1,400 歐元提升到 1,600 歐元(約新台幣 5 萬 5,000 元)、將馬克宏費盡力氣才延後 2 年至 64 歲的退休金給付年齡,再降回 62 歲,另外左派政黨也主張要擴大對富人徵收財產稅、提高企業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等。

左派政黨的主張,會讓法國的財政赤字雪上加霜,去年馬克宏的財政預算赤字原本已經高達 4.9%,但是因為「實際稅收遠低於預算數」,政府預算赤字飆升到 5.5%,導致歐盟將法國列入「赤字超支國」(Excessive Deficit),觸發了一連串的懲罰程序。

為了回復到正常的財政收支,法國經濟、財政與數位主權部長布魯諾 ‧ 勒梅爾(Bruno Le Maire)一口氣砍掉 50 億歐元的新增支出、再列出 200 億歐元的預算撙節方案,但是這些措施都在選舉中成為左右兩派政黨攻擊馬克宏政府的材料,最終在新總理、新政府人選拍板之後,原有的撙節計畫能否繼續執行也是個問號。

英國 施凱爾能做出什麼突破?

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工黨黨魁施凱爾(Keir Starmer)趕走了執政 14 年的保守黨,成為英國新首相。媒體大幅報導施凱爾年輕時候曾經是堅定的馬克思信徒,參加過共產黨,後來擔任檢察官,也長期替人權倡議組織辯護。但是,施凱爾過去十餘年成為工黨的核心幹部之後,政治路線明顯向中間調整,成為一個務實的政客,還有,他雖然曾經擔任下議院議員,但是鮮少在議會進行重大政策辯護與演說,也缺少歷任首相如布萊爾、強生那樣的領袖魅力,施凱爾究竟能做出什麼突破,成為英國政壇最大的懸念。

施凱爾接手的英國經濟狀況並不理想,從 2016 年至今,英國經濟平均每年只有微不足道的 1.3% 成長,勞工實質薪資則已經多年原地踏步,英國的公共醫療系統(NHS)每況愈下,病人平均要幾個禮拜才能看到醫師,目前排隊看病的病人人數已經超過 600 萬人。

而保守黨政府補貼民眾購屋的政策(類似台灣的新青安)造成房價大漲,反而使得中產階級更加無力買房,兩年前的電費與瓦斯費用失控暴漲,不只一棒打昏保守黨政權,造成今年選舉保守黨大潰敗,更催生了數以萬計的「無家可歸戶」。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英國每 1 萬人就有 50 名無家可歸戶,他們有的流浪街頭、有的在政府的安置所內,還有數以十萬計的孩童無家可歸,這個景象猶如第三世界國家,成為施凱爾政府極大的挑戰。

完成脫歐卻面臨經濟頹勢

英國花了 6 年時間才完成「脫歐」大夢,但是擺脫歐盟的牽制,卻沒有讓英國獲得經濟自由,英國經濟在 COVID19 中重創,2022 年好不容易回到 2019 年的經濟規模,又遇到當時的新手首相特拉斯自己搞出的金融風暴,英鎊與英國國債暴跌,國家差點崩潰,英國經濟活力淪為 G7 國家的後段班。此外,英國雖然在烏俄戰爭中堅定站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身邊,但是俄羅斯的寡頭富豪原本都以倫敦作為海外經營與金融基地,烏俄戰爭爆發後,英國也為了力挺烏克蘭而失去了俄羅斯的財富,金融中心地位受到重大損傷。

長期站在勞工一邊的工黨,在執政後也高舉「經濟增長」的大旗,聲稱讓英國經濟重新展現動能,是執政後最優先的任務,但是,工黨面臨的困境沒有單純的解藥,例如倫敦的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挫,商用不動產價格跌至 10 年來的新低點,今年倫敦市的辦公室買賣金額竟然只有 25 億英鎊(約新台幣 1,000 億元),相較於去年暴跌了 28%,首都房地產價量齊跌,經濟頹勢要扭轉極為困難。

歐洲混亂的政局,與低迷的經濟其實是一體兩面,相互拉扯,劇烈的選舉雖然在政治上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但是經濟卻仍然深陷迷霧,同時堅持保護勞工、追求環保零碳,又希望企業能大舉投資的歐洲,還在泥濘的戰場尋求出路,他們或許真得等到烏克蘭戰爭結束、重建烏克蘭的投資活動開始之後,歐洲經濟才會獲得新的動能。(本文作者曾在金融業任職,長期觀察國際經濟情勢)

來源:《台灣銀行家》176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