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金融生活調查:碩士以上金融素養高不到5% 研訓院分析二原因

金融研訓院今 (2) 日公布兩年一度的 2024 年《台灣金融生活調查》,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金融健康力逐漸提升,但財務脆弱者仍有改善空間,以抵抗力四大面向來看,台灣民眾的金融素養面相對較弱,即便是高學歷受訪者也有待提升,碩士以上自認金融素養程度高的民眾不到 5%,分析原因,主要與金融市場資訊氾濫、商品演化速度太快有關。

根據調查,隨著詐騙手法的複雜化,台灣民眾的防詐意識也在快速提升,調查顯示,66% 受訪者自信能夠識破並拒絕金融詐騙。此外,購屋及投資需求增加造就借貸熱潮升,調查顯示,選擇向金融機構借貸購屋或投資的比例增至 56.3%,較 2022 年的 43.6% 大幅提升。

由於 2022 年金融生活調查處於疫情期間,因此,2024 年調查整體通膨顯著上升,台灣民眾的日常支出也面臨挑戰,有 79.3% 的受訪者表示「支應生活」已不再輕鬆,相較於 2022 年,許多人感受到生活支出的負擔由「非常容易」變化至「中等」。

台灣人財務變健康:財務脆弱者比例大幅下降

本次金融研訓院調查也發現,金融風險抵抗力落於「低」與「極低」的財務脆弱者,比例有減少的趨勢,也特別針對財務脆弱者進行了深入質性訪談與分析,結果顯示這些財脆者受限於收入不穩定與對金融的有限認知,他們在金融體系中處於明顯的弱勢地位,缺乏足夠的韌性以應對經濟壓力或突發事件。

觀察抵抗力四大面向,我國金融素養仍相對較弱,民眾對金融商品服務的了解與使用自信仍有提升空間。調查也顯示,研究所以上的受訪者自認金融素養高的比率僅 4.8%,專科或大學僅有 1.7%,顯見高學歷族群的金融素養未必比較高,反而需要提升。

資深處長傅清源分析主要有二大原因,首先,多數受訪民眾反映市場資訊太多,除了報章雜誌外,網路及 KOL 來源越來越多,有些論點甚至出現衝突,民眾常常看完一頭霧水;其次,金融商品越來越多,民眾自信也越來越不足,尤其是新興虛擬資產崛起、ETF 爆紅,與傳統單純投資股票的環境大不相同。

金融研訓院院長高一誠補充說明,市場上金融商品演化速度太快,即便是主管機關,面對虛擬資產商品崛起,人才確實也不好找,更何況是一般消費者,獲取正確資訊的能力就更差了,因此,在使用金融商品信心上,就算是高學歷份子也不見得有自信。

解析財務脆弱者的行為迷思 「理財先理債」改善處境

這次調查發現財務脆弱者有共同的行為迷思,包括一、緊急預備金的模糊界線;二、消費管理的極端分布;三、投資儲蓄混淆與衝動投資:四、快速致富的迷思與無視風險;五、對正規金融體系的不信任與脫離;六、買保險是社交而非金融行為;七、資訊來源的片面與過度自信;八、金融素養的 M 型分布。

高一誠認為,信用不良的民眾,借貸確實容易遭銀行拒絕,不過,金管會近年積極推動公平待客原則,每位顧客資產有高有低,若是信用分數不高,銀行端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把分數當作參考,並不會單看這項指標就直接拒絕,同時也會鼓勵金融產業研發適合財脆者強化儲蓄與抗風險的金融商品。

調查顯示,許多財脆者認為,買保險是社交而非金融行為,因而購入不需要的人情保單,高一誠表示,這也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希望幫助財脆者把正確的理財觀念建立清楚,其中就包含保單的設計,「沒有一個商品適合所有人」,必須擁有產品判斷能力,在遭遇親戚人情壓力時,才有辦法去因應並拒絕。

研訓院強調,當前台灣財務脆弱者的金融行為與風險樣態,是多重因素交織下的結果,包括社會文化的影響、金融教育的不足以及制度化支持的缺失,應該多去理解而不要責怪,透過全面性的教育與政策介入,才能逐步降低這些族群的財務脆弱性,進一步推動全民的財務健康與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