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有「一月效應」一說,也就是每年這時間是持有股票的好月份,但美媒最新報導指出,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但並不代表市場上沒有機會。
《巴隆周刊》報導,根據 Dow Jones Market Data,自 1928 年以來,美股 1 月平均報酬率為 1.2%,其他月份為 0.6%,普遍的解釋是希望避免資本利得稅的投資者通常在年底賣出買入價格低於當前市值股票,以鎖定稅收虧損,然後在隔年 1 月買回。
上述數據也支撐這一操作策略,但近年顯示效果有所減弱。
根據景順 (IVZ-US) 最新研究,1928 年至 2000 年期間,標普 500 指數在每年 1 月平均報酬率為 1.7%,顯示「一月效應」確實很強,但 2000 年至 2023 年間,標普 500 指數 1 月平均報酬率為 - 0.3%。
景順發現小型股也出現同樣情形。1979 年至 2000 年間,小型股 1 月平均報酬率為 3.2%,但進入 21 世紀後的 1 月報酬率僅 0.1%。
景順在研究報告中得出結論說:「儘管一月效應在整個 20 世紀都存在,但近幾十年其效應已大大減弱。」
不過,投資人仍可透過縮小關注範圍而從該效應中獲益。
瑞銀研究顯示,投資人可直接關注因避免稅收損失被賣出、隨後被買回的股票。
瑞銀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過去 35 年,在一個日曆年裡下跌超過 10% 的標普 500 指數成分股,在接下來一年 1 月的平均報酬率為 2.3%。」
Wolfe Research 最近也做了類似研究。該機構指出,在每年 12 月 15 日至隔年 1 月底期間,股市上表現最差的 100 檔股票平均報酬率往往較大盤高出約 2.5 個百分點,而今年有望受益的股票包括沃爾格林 - 聯合博姿和英特爾。
另一方法是進行因子選股。美銀證券最近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一月效應在近幾十年來似乎消退,但該機構在八個不同因子中找到跑贏的股票,估值有吸引力的小型股表現最好,其估值是基於較低的遠期本益比和較低的銷售額與企業價值比率等因數。自 1989 年以來,估值有吸引力的小型股 1 月平均跑贏羅素 2000 小型股指數 1.6 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美銀證券研究的 8 個因子中,動量股表現最差,跑輸 0.6 個百分點。
至於今年「一月效應」能否為投資人帶來回報,去年股市高報酬率背後的驅動因素仍存在,包括美國經濟繼續成長以及 AI 為科技公司帶來的巨大利潤等,但也有一些擔憂因素。
去年 12 月股市表現一般,說明投資人終於開始擔心股市估值偏高的問題。此外,川普即將上任也增添變數,華爾街正嘗試搞清楚新一屆政府的優先事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