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融合 (陸港稱「核聚變」) 領域研究又有最新進展!中國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大科學團隊成功研製強流直線等離子體裝置「赤霄」,為研製「人造太陽」核心材料提供科技利器,「赤霄」今 (14) 日也經專家小組鑒定參數達到設計指標,讓中國成為繼荷蘭之後國際上第二個擁有此類裝置的國家。
中國《科創板日報》報導,「赤霄」取名自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的赤霄劍,每平方公尺每秒鐘可極速噴射出 10 的 24 次方個粒子,一次可連續運行 24 小時以上。未來該裝置不僅服務於中國科學家,還將開展開放共用的國際合作研究。
根據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海山介紹,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經過 5 年多攻關,研製出強流直線等離子體裝置「赤霄」,長 15.5 米、重約 22.5 噸,流線型的結構猶如一把寶劍。
俗稱「人造太陽」的可控核融合實驗裝置,其內部擁有與太陽類似的核融合反應機制,這就使得核融合反應產生的高溫、強粒子流等極端條件對反應堆材料的性能要求極高。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表示,未來「人造太陽」要長時間持續發電,為其研製強度足夠高的壁材料難度極大,因此需要尖端的模擬實驗環境,來測試研製出的材料是否達標。
研究「人造太陽」存在一系列重大挑戰,其中之一是尋找能承受巨量等離子體粒子流衝擊的超級材料,用於製作「人造太陽」的「爐壁」。
核融合被視為人類理想的終極能源,具有燃料豐富、清潔、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等突出優點。可控核融合是可控的、能持續進行的核融合反應,目標是實現安全、持續、平穩的能量輸出。目前,隨著可控核融合科研進展不斷,該領域商業化亦加速推進。
ChatGPT 母公司 OpenAI 執行長奧爾特曼日前受訪時曾說,核融合技術將「很快」取得突破,並預估其投資的公司 Helion 將很快演示淨能量增益核融合。
根據核聚變工業協會發佈的《2024 年全球聚變行業報告》,核融合企業對商業堆的規劃為 2030 年前 3 台,2030 年到 2035 年 22 台,2036 年到 2040 年達 6 台。結合 ITER 裝置及 FIRE 專案數據,預計 2030 年到 2035 年全球核融合裝置市場規模有望達 2 兆 2600 億元。
中國對於可控核融合的商業化投入從 2022 年開始加速,目前國內商業化可控核融合公司主要包括聚變能源、新奧能源 (02688-HK) 、能量奇點、星環聚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