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香港 2 月出口額年增 15.4%,創近三個月新高。其中對越南出口更飆升 114.2%,引發外界對「迂迴出口」模式的熱議,專家認為這一現象既是全球供應鏈重建的縮影,也折射出香港在區域經貿格局中的新角色,從傳統轉口港到供應鏈管理樞紐。
中國《財經》雜誌報導,在歐美市場需求疲軟的背景下,香港 2 月出口表現超乎市場預期,當月輸往亞洲其他地區的出口額成長 25%,但對荷蘭、美國等傳統市場的出口分別衰退 44.7% 和 18.5%,而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對越南出口成長率尤為驚人,今年前兩月累計成長幅度達 89.9%,創 30 多年新高。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教授莊太量說:「這種爆發式成長顯然不能用季節性因素解釋,背後既有短期關稅政策的刺激,更反映出深層的供應鏈調整。」
數據顯示,香港對越南出口以半導體器件為主,佔比達 47.1%,越南同期對港出口的半導體裝置也佔據 46.3% 的產業份額。
報導指出,這種「雙向奔赴」的貿易格局,實則是全球產業鏈重構的產物。根據香港貿發局研究,2023 年經由香港轉口至越南的貨物中,72% 來自中國大陸、南韓及日本,其中大量產自越南北部地區的貨物先運抵香港,再分銷至中國大陸及其他市場。這種「越南生產 - 香港中轉 - 全球分銷」的模式,令香港成為區域物流調撥中心。
香港一位貿易界人士說:「不少越南,尤其是與香港臨近的越北地區出口產品,其實會先運至香港再轉進中國大陸及世界各地。從越南經香港轉返越南的貨物佔比近年屢創新高,其實是香港作為區域物流與調撥中心的體現。」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也說,越南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接東亞與東南亞的關鍵,而香港的專業服務能力恰好填補越南在金融、物流等領域的弱點。香港目前在越南累計投資項目逾 2000 個,涉及金額近 300 億美元,主要集中在製造業領域。
儘管當前數據亮眼,但隱憂依然存在。美國政府近期醞釀的小額包裹加徵關稅政策恐直接衝擊香港的轉口貿易優勢。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說:「美國加徵關稅及保護主義政策的不確定性,將持續考驗香港的外貿韌性。」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建議道:「應發揮科研優勢,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目前,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正協助珠三角企業建立智能工廠,實現「香港研發 + 越南製造 + 全球銷售」的新型產業鏈佈局。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陳祖恆說:「香港作為歷史悠久的採購中心,能將訂單靈活調配至內地不同城市乃至東南亞等區域,在供應鏈管理和風險管理方面很有敏感度。香港要充分發揮自身科研優勢,促進先進科技落地應用,説明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強化產業鏈,建設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為求進一步突圍,香港目前關注重點之一便是在自由貿易協定領域有更多作為。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二 (25 日) 在博鼇亞洲論壇上說道:「香港致力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已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涵蓋全球 21 個經濟體,投資協定涵蓋 33 個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