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鴻海的轉型之路

鴻海集團打算進軍電動車 (EV) 代工市場,並將其扶植為該集團的全新獲利來源。自從極富個人魅力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退出公司營運第一線後,新任董事長劉揚偉在事業推動上進行路線轉換,這對鴻海而言也深具重要意義。

劉董事長於上月 23 日,在新北市公司總部所舉辦的法說會上表示「電動車、數位健康,以及機器人是鴻海接下來重點發展項目。」劉揚偉作為鴻海集團接班人,要在自身領導下為鴻海確立新的獲利來源,目標於 2022 年發表新產品。

鴻海在今年 1 月的時候宣布,將與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 (FCA) 簽署合作協議,未來將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生產電動車。當時雖未公布具體內容,不過也明確表示要生產新世代愛快羅密歐智慧電動車。

鴻海的電動車事業,原本是郭台銘的夢想。他過去在預見未來倚賴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有其極限後,在 2014 年時就曾經表示想要代工市場售價 1.5 萬美元的電動車。而電動車的獲利雖然較好,不過入門門檻也較智慧型手機的代工困難許多。

2015 年鴻海與中國騰訊在電動車研發方面結盟,2018 年也對電動車的新興企業小鵬汽車作出投資。雖然目前尚未繳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單,不過就鴻海從零件默默轉移到汽車產業的這個動作,也是最值得留意之處。

在整理相關報導後,可發現鴻海至少有 50 多家的相關企業,在液晶面板、引擎飾蓋等,於汽車產業的金屬及電子零件有所著墨。劉揚偉 5 月在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表示,已經有上百種的零件交貨給特斯拉。

此外在今年 2 月的時候,鴻海與裕隆也決定共同出資成立汽車研發的新公司。裕隆研發單位也將轉移其下。

鴻海具備智慧型手機及電子設備的設計能力,站在主導生產的立場,成功建立了代工生產的商業模式。而在與裕隆的合作關係下,有可能複製成功經驗,讓鴻海在汽車代工也走出一條新的道路。而與裕隆的合作,在未來與 FCA 共同生產愛快羅密歐方面也應該有所助益。

不過要從事汽車生產代工,其門檻之高也是超乎想像,參考英國戴森 (Dyson) 放棄進軍電動車市場的苦澀經驗後,就可窺知一二。

鴻海與 FCA 合資公司的動向,是目前最受矚目的。FCA 在今年才要以小型車的「Fiat 500」進軍電動車市場,在動作上落後對手許多。而在新冠肺炎 (COVID-19) 的攪局下,兩家公司的合作進展也受到了影響。合作結晶是否能如劉揚偉所宣稱的,要在 2 年後 (2022 年) 推出,也有待觀察。


鉅亨觀點與分析 | 鉅亨網記者、編譯群們

茫茫的訊息海中,讓鉅亨網記者、編譯團隊,幫讀者們解讀新聞事件背後的意涵,並率先點出產業與總經趨勢,為投資人提供最深入獨到的觀點,協助做出更精準的投資決策。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