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中斷不僅造成全球經濟惡性通膨,也讓各企業營運面臨壓力,然而,一些指標顯示部分供應鏈壓力可能正在減弱,路透專欄透過 5 大層面探討供應鏈最糟時期是否已度過。
塞港情況
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在過去一個月下跌三分之一,反映海岬型船運費率下滑,該指數 10 月時一度觸及 2008 年以來新高。
此外,航運經紀公司 Alibra Shipping 數據顯示,大西洋和太平洋航線上的乾散貨海岬型船,6 個月租期的平均日租金分別為 5.4 萬美元和 5.25 萬美元,從 12 個月租期來看,太平洋航線的平均日租金則降至 3.6 萬美元。
Alibra 的研究主管 Rebecca Galanopoulos 說,這代表市場預計明年塞港不會是一個大問題。
RBC 分析師 Michael Tran 表示,中國多數港口塞港況已有所緩解,不過仍有 22 萬個貨櫃積壓在洛杉磯港及長灘港。Tran 預計,此情況至少要到明年 5 月才能恢復正常。
製造業交貨時間
採購經理表示,全球製造商的交貨時間正在惡化,上月全球交貨時間指數降至 34.8,低於 50 的榮枯線,也創下有史以來最差紀錄,意味著交貨時間更長。
Jefferies 分析師也預計供應短缺情況於年底加劇,不過,隨著季節性需求大幅下降與庫存重建,供應鏈瓶頸應有望在明年第 1 季獲得緩解。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UBS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多資產策略師 Paul Donovan 也表示,目前耐用品需求水準仍居高不下,但預計消費者需求將逐漸自商品轉向更多服務。
晶片供應
IHS Markit 預估,晶片短缺將導致今年全球汽車產量減少 500 萬輛,部分汽車製造商甚至警告,晶片缺貨情況可能持續至 2022 年。
美國資本集團(Capital Group)表示,生產車用晶片大約需要 4 個月的時間,不過,這種情況有望在今年年底前改善。
美國半導體協會,雖然馬來西亞晶片供應商預計市場可能需要 2 到 3 年時間才能恢復正常,但隨著半導體產業在提高產量上付出更多努力,今年 Q3 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已升至近 1,450 億美元,年增 27.6%,季增 7.4%。
大宗商品
中國經濟放緩可能不利大宗商品價格近一步上漲,惠譽就稱,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弱正導致鐵礦價格暴跌。
此外,在電力短缺導致大量工廠與礦山被迫關閉後,中國政府也採取措施控制能源價格,使煤炭期貨價格自歷史高位回落,也對金屬價格造成打擊。
與此同時,今年稍早中國紙漿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全球價格飆升,並導致包裝材料短缺,然而自 5 月以來,上海期交所木漿期貨價格已跌 30%,美國木材期貨價格也較春季高點跌了 60%。
疫情控制
全球主要製造國家的新冠疫苗接種率正緩慢上升,特別是馬來西亞與台灣兩個主要的晶片供應國,進而降低生產中斷的可能性。
瑞銀預計,到了 2022 年 1 月,越南、台灣與馬來西亞接種率將達到 80%。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投資組合策略師 Jack Janasiewicz 表示,只要疫情控制得宜,就可以樂觀看待供應鏈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