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玉圓
減碳,首先得知道排了多少碳!面對最快 2023 年,部分上市櫃公司須揭露自家碳盤查結果,企業無不戰戰兢兢,及早做準備。工研院「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中,以「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協助企業洞察碳排放數據,據以規畫減碳路徑,長榮海運、永光化學、李長榮集團也分享其科學減碳的成功經驗。
金金管會 3 月公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上市櫃公司分階段強制揭露溫室氣體盤查資訊及進行查證,並要求公司董事會應於今年第二季訂定盤查及查證之時程規畫,按季提報董事會控管。這不僅規範了既有上市櫃公司正視淨零碳排議題,就連有計畫進入資本市場籌資的企業,也必須先過碳盤查這一關。
工研院「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中,針對國內產業最關心的碳盤查議題,提出解決方案,並請來航運、化工產業龍頭暢談成功經驗。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引言時表示,目前全球宣示 2050 淨零碳排的國家,占全球 GDP 的 9 成,國際大廠包括蘋果、Google、Nike 等也已公布碳中和及減碳時程,並要求供應鏈減碳。「臺灣是全球製造業的要角,如何以創新、有系統、科學化的方式,走上減碳道路,是臺灣產業的重大課題,也攸關未來競爭力。」
雲端碳管理平台 淨零第一步
「協助臺灣產業邁向淨零,工研院第一步就是打造『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彭裕民說,透過了解材料及生產製程的碳排放,進一步預估碳足跡及路徑,讓企業理解不同路徑的減碳成果,找到加速實踐淨零、提升競爭力的最佳方案。掌握碳足跡之後,工研院將協助產業以大帶小,再組成不同產業的減碳大聯盟,透過生態鏈合作,形成從企業到國家的淨零路徑。
飲料大廠找到排碳熱點 成功減碳
「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透過「組織碳盤查」及「產品碳足跡」等方式找出企業營運或工廠製程的碳排熱點,前者屬於企業內部營運的碳排放,後者則牽涉產品供應鏈的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該平台從原料、生產、配送、使用及棄置等 5 階段,協助全面進行碳健檢,以數據為科學依據,協助企業進行減碳轉型。
以近期塑膠中心與工研院合作案例發現,運用「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協助國內礦泉水大廠進行碳盤查,找到礦泉水產線最大的碳排熱點是在原料端,業者於是將瓶身做減碳最佳化設計,將瓶蓋變薄、減少原料,成功減碳 20%,更獲得環保署核發「減碳標籤」的肯定。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環境技術總監蔡振球指出,目前「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現已累積 1.1 萬筆本土化之基礎數據,可做為未來國內產業在計算碳足跡時使用。臺灣製造實力在全世界名列前茅,這些產業碳盤查數據,在國際上極有參考價值,該平台資料常與日、韓、泰等國家合作確認資料可靠性,臺灣的數據實力毫不遜色,」蔡振球說,這些經過認可的基礎數據,未來可以制訂出產品類別規則(Product Category Rules;PCR),「在歐美製造業有需求時,臺灣的基礎碳排數據將有機會被國際所引用。」
長榮海運減碳 最佳化船隊調度效率
國內海運龍頭長榮海運、化工大廠永光化學、李長榮集團也在座談中,分享自身減碳經驗。長榮海運副總王培均表示,氣候變遷的衝擊,海運公司感受最深刻,長榮海運早在 2008 年就在自家船隊導入量測儀器,研擬最先進的減碳作法。2021 年起投入國際認證,預計今年 7 月可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包括合規 GHG Protocol 及 ISO 14064 兩項認證。
「減碳工作,平台化及數據化是最重要的基礎,沒有數據就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王培均說,航商的最大碳排來自船隊燃料,長榮海運在硬體面,從去年開始交船的 24000T A Type 新船,採用以化石燃料為基礎是最先進的環保技術,此外也持續投入替代燃料船隊的研究;在軟體面則運用高軌道及中軌道衛星進行氣象、定位、導航輔助,確保海行安全。
「先前與工研院的合作,解決了船隊調度的大痛點,」王培均指出,貨、水、油是船隻平穩航行的關鍵,但天氣、碼頭壅塞、水道等也是變數;以往的作法是由船長以自身經驗花 4 到 5 天做出排程,與工研院合作後,將成本、碳排、營收都納入考量運算,排程的時間從 4~5 天降到 4~5 個小時,每天都能檢視排程是否已最佳化,效率更好。
長榮海運的減碳實績,從 2008 年 CO2 排放強度為 97.42 g/teu-km,隨著船隊汰舊換新,降至 2020 年的 60.66 g/teu-km,降幅 37%。2030 年目標為 58.45g/teu-km,等於再減碳 40%,目標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
「減碳到了一定程度,勢必面臨門檻,」王培均指出,以海運業者來說,立即的需求就是生質燃料的開發、航行中的碳捕捉、未來新能源船的配套方案, 更需要健全的法規支持。目前全球淨零法規大多來自歐洲,國內相關法規對海運著墨不多,迫切需要與國際接軌。尤其 COP 27 在埃及舉行,將提出碳交易的具體規範,「全球十大航商之中,臺灣就占 3 個,海運業也是臺灣的『護國艦隊』,國內的碳稅機制若能與世界接軌,對航商幫助很大。」
永光改善化工製程 成本降競爭力升
永光化學過去 16 年致力減碳,帶動化工製程的改良,讓成本下降、競爭力提升。永光總經理陳偉望指出,永光的溫室氣體排放密度從 2005 年的 16t CO2e / 百萬臺幣,降到 2021 年的 9t CO2e / 百萬臺幣,減碳績效達 46%;未來 8 年到 2030 年,希望再減 24%,並於 2050 年達成淨零。
陳偉望說,隨著減碳標準日趨嚴格,未來要達標更加困難,必得仰賴創新科技。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統計,化學工業的碳排量,有逾 6 成來自上游原料端;而電子業、紡織業各有 8、9 成的碳排來自上游。「換言之,減碳不能只有企業單打獨鬥,必須由產業鏈形成大聯盟,才能發揮最大減碳效益。」陳偉望說。
陳偉望認為,化學工業目前面臨的減碳瓶頸在於,客戶對化學品的純度要求愈來愈高,而純度提升勢必牽涉到能量使用,例如升溫降溫、分離純化等製程都耗能極大,「如何在化學品升級的過程中,碳排及汙染又不增加,勢必尋求解方。」
彭裕民則回應,使用回收循環能源而非原生能源來進行升降溫或純化,應是可行作法;另外、計算整個生態鏈的碳含量,例如上游純度要求高導致碳排增加,但若能讓下游的製程效率提升而減排更多,形成「上游加一,下游減三」的減碳效應,需整個供應鏈經過仔細精算後取得認證,這也是工研院正在努力的方向。
李長榮減碳 助攻半導體客戶淨零
李長榮是半導體晶圓洗劑-電子級異丙醇(EIPA)的國內最大製造商,在高雄的研發中心由 150 位碩博士投入新產品研發,力求符合市場需求,並兼顧減碳。該公司成功開發出 EIPA 雙循環技術,不止回收異丙醇,還可回收水再利用,自身減碳也助攻半導體客戶走向淨零。
李長榮集團營運長兼永續長李啟志指出,減碳最大的挑戰是製程技術的突破,該公司近年開發的生質琥珀酸產品,以生物原料提煉,與傳統的石化琥珀酸製程相較,是真正零碳排化工原料。「這個過程並不容易,現在許多歐美企業都要求零碳原料,生質琥珀酸的成功研發,在淨零碳排趨勢下更具產業競爭力。」
李啟志認為,減碳不能僅靠少數幾個人、幾家企業,而須要系統性、科學性地整合企業資源,並且與供應鏈夥伴合作。李長榮也計畫在研發的特定階段就展開碳盤查,以找出最佳的產品研發方向。「在工研院協助之下,我們正在找出每個產品的碳足跡,如果有碳排量極少甚至有負碳潛力者,就可用來平衡其他產品或營運環節的碳排。」
碳稅徵收 讓企業有動力減碳
從上述成功案例中,彭裕民歸納,淨零議題已是臺灣產業的重中之重,工研院首先要扮演前瞻技術平台,將國內外的減碳做法媒合到平台內,在臺灣實踐;第二是幫企業計算碳排放,讓國內業者能夠有信心對國際宣示:臺灣的減碳技術確實有其價值,客戶願意投資減碳科技。未來碳稅、碳費徵收,企業投資減碳研發的成本就會慢慢回收,企業會更有動力超前部署。「減碳不是只有研發,是從研發、示範、導入到國際化,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62 期 2022 年 5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