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怡如
該如何兼顧作物品質、環境永續又達到農村創生?以社會企業模式切入農業的元沛農坊認為,「科技」正是問題的答案。以永續農業為核心,元沛農坊運用科技的力量,讓友善農法更有效率,產出代表臺灣在地風土的農產品,再把成功的技術和模式,複製到海外,讓永續農業在世界彼端開花結果。
在 2019 年,花蓮玉里出現一片廣達 1.5 公頃的「黑熊田」,空拍照片中栩栩如生的黑熊圖案,在一片綠意間躍然而生。不仔細看,還以為是顏料彩繪,其實黑熊圖案全是稻米栽種而形成。黑熊身體是葉色紫黑的花蓮 23 號,白色 V 領則用白色景觀稻種,吸睛的黑熊模樣,讓人口只有 2.5 萬人的玉里小鎮,瞬間湧入 2 萬名遊客,照片還紅到國外去。
不只外表吸睛,這片黑熊田是利用科技方式管理,以無人機升空巡田、物聯網(IoT)裝置監測農地數據,還加入自行開發的微生物資材,減少農藥使用,收成的米再做成醬油、米香等產品,一條龍的服務設計均來自新創企業-「元沛農坊」。
元沛農坊是臺灣第一個以科學方法解決農食永續問題的社會企業。創辦人許又仁,頂著清大奈米工程與微系統博士頭銜,專精生物微機電和生物感測,祖上幾代都是佃農,加上對食物感興趣,畢業後就跨入農業領域。
他從兩個方向切入科技農業,第一是服務設計,針對農業生產痛點,引入客製化科技,提高作物品質、邁向環境永續;第二是切入終端市場,將作物化為高品質產品,讓消費者感受永續農業的價值,「所以元沛的訴求是:鄉間永續需要科技解方,食味美感從科學開始。」
從服務設計切入 打造永續循環模式
元沛從堆肥開始,「要符合永續原則,我們要物盡其用,」許又仁鎖定每天都有大量廢棄物的畜牧場,以 5,000 頭規模的養豬場來說,1 天就有高達 120 噸的廢棄養液。過去這些都被視為廢棄物,元沛則加入自行培養的微生物,賦予養液澆灌價值,再透過數位馬達和 IoT 裝置控管曝氣,讓廢液變養液,解決畜牧場廢水問題。
接著再把這些養液肥料供給農民澆灌,減少化肥使用,協助農民產出高品質作物。透過這樣的永續循環模式,元沛幫助彰化畜牧場「花田喜彘」,拿下國際循環經濟設計大獎「crQlr Awards」。
許又仁認為,在這過程中,「服務設計」的概念極為關鍵。他舉沼氣生產過程為例,夏天沼氣量較大,一般認為是夏天溫度高,微生物反應強烈,導致水體水質惡化,但元沛在長期蹲點養豬場觀察後發現,夏天豬圈洗出來的水是咖啡色不是黑色,「夏天豬食慾不振,不吃飼料,而在『玩』飼料,所以豬舍洗出來的是飼料水不是屎尿水,而當水體營養變高,加上高溫催化,沼氣量大,但水體汙染也加劇。」
站在廢水處理的立場,元沛首先控管飼料用量,第二是處理汙染加劇的水體,第三是調整堆肥時間,「如果沒有服務設計概念的廠商,做 10 個,10 個都會失敗,因為他只是裝了設備,人就離開了,但我們會提供顧客需要的解決方案。」
推出高品質產品 搶占利基市場
許又仁認為,「臺灣農業不是跟別人比量大,而是能夠占有利基市場,產出高品質、有競爭力的產品,才是最終目標。」透過科技控管,元沛和農民攜手合作,種出食味值高達 84 分的高雄 147 無毒米,「我們幫農民種出來的米是有稜線的,外表晶瑩透白,像白玉一樣,種出最好吃的米,這就是科學。」
而黑熊田的花蓮 23 號原是景觀用稻,並不適合拿來食用,許又仁不忍這些稻米收割後只能丟棄,「我聽說難吃的米只是因為澱粉結構不適合做鮮食米飯,但拿去做釀造很適合。」無心插柳下,造就了有迷人酒香的「黑熊釀」淡口醬油,以及衍生的副產品醬油米香。
2019 年的黑熊田之後,2020 年元沛又在玉里農田上,用碳化稻殼畫出黑熊腳印,推行稻殼返田概念。原來當稻殼經碳化後,可增加植物抗病性,又因為質鬆、透氣性佳,更是優良的有機農業資材。這次,元沛與工研院攜手,以先進的熱解技術,提供 2 噸的碳化稻殼,協力達成永續循環的理念。
許又仁表示,臺灣內需市場小,農工合作真正的戰場是讓技術出海,「農業要發財,不是在臺灣,而是去國外發大財。」臺灣的環境多樣性正是優勢所在,想試驗缺水高旱可以到屏東、想試驗高緯度栽種可以去高山、想試驗臨海作物可以去彰化海濱,「豐富的試驗環境,多樣的土壤相,加上雄厚的科技,把臺灣變成農耕試驗基地、全球的研發中心,這才是臺灣農業的未來。」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63 期 2022 年 6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