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中國國產半導體最硬的邏輯

國產替代一直是中國資本市場熱門話題之一,在高端階片領域,目前中國不具還手之力,國產半導體的強項,仍集中在中低階,而國產半導體最硬的邏輯,是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超過人民幣 (下同)1 兆元,領先歐美日。

中國半導體產業在設備、製造、射頻等方面持續出現進展。上海微電子已成功研發 28 奈米沉浸式光刻機,且有望今年交付。雖然這仍較國際頂尖的 7 奈米、5 奈米光刻機落後幾代,但差距已大幅縮小,畢竟此前國產光刻機仍停留在 90 奈米。

這意味除了智慧手機等裝置採用的高階晶片以外,90% 國產晶片製造均可透過國產設備,實現自給自足。

在製造方面,7 奈米先進製程因 ASML 光刻機而卡關,但中芯國際 (688981-CN) 選擇一條折衷路線,避開 EUV 光刻機,採用「N+1」製程,暫代 7 奈米。

雖然「N+1」只是將 14 奈米的功耗降低 57%、性能提高 20%、邏輯面積減少 63%,這些成績和 7 奈米仍有明顯差距,但至少讓中芯國際在原先 14 奈米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一步。在美國封鎖下,有進步,總比原地踏步好。

在射頻產品方面,卓勝微 (300782-CN) 宣布過進入華為供應鏈,儘管後面因美國禁令導致雙方合作出現變數,但至少說明國產產品已有能力進入華為等大公司的範圍。

除了技術方面的突破,我們再看看商業上的表現,以三家最具代表性的企業為例。

除了技術突破,中國半導體業者的獲利能力也持續增強。中芯國際 2018-2021 年的營收從 230 億增至 356 億,淨利從 3.6 億增至 112 億,毛利率從 2018 年的 23%,升至 2021 年的 29%,今年第 1 季更進一步升至 41%。

這些都受益於中芯國際 14 奈米製程量產,也足見先進製程對晶圓代工業者毛利率和獲利能力的重要性。雖然中芯國際和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51%)的毛利率仍有較大差距,但在淨利增幅方面,中芯國際超越台積電。

中國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北方華創 (002371-CN) 的業績也快速成長,營收從 2018 年的 33 億,增至 2021 年的 96 億,淨利從 2.83 億增至 11.93 億,顯示北方華創持續增強獲利能力。

商業的世界,常常會面臨終極拷問:一個產業,一門生意,能夠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究竟靠的是什麽?

最根本的推動力,還是需求,常言道,有需求才有生意,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只要市場夠大,就沒什麽突破不了的。

這正是中國半導體國產替代最硬的邏輯。

如今中國半導體市場的規模超過 1 兆元,占全球市場的比率達 34%,領先美國的 27%,更大幅領先歐洲和日韓。

原因很簡單,中國製造的終端電子產品,規模世界第一,智慧手機、電腦、家電的產量都是全球第一,龐大下游需求,催動上游半導體零件需求。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產品中,國產品牌的比重愈來愈大。以智慧手機為例,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國產手機就占了席,若非華為的晶片被美國卡住,現在華為很可能已超越三星,登上全球第一寶座。

在未來半導體增量產業中,新能源車被寄予厚望,而國產新能源車的產銷量,已經連續多年勇奪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新能源車領域,已從外資一統天下(燃油車)的局面,轉變為本土車廠唱主角。

在商業世界,不斷向前突破的動力,在於追逐利潤,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意味著龐大利潤。儘管中國半導體業者具備充沛開拓動力,但過程可能非常艱辛。整體而言,目前國產半導體公司的實力,仍難以和西方同行較勁。


延伸閱讀

相關貼文

prev icon
nex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