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周一 (28 日) 公布 2023 年半年報,不僅實現 72.72% 的年增長率,上半年汽車及相關產品毛利率達到超過 20%,成為本次財報一大亮點。
而且,比亞迪上半年研發費用也超越特斯拉,達到了 138.35 億元人民幣,同時也超過了上半年的淨利潤,幾乎是去年全年研發費用的 75%,較去年同期增長 154.61%,說明公司對未來的看好度。
國內外銷量高增長
今年上半年,整個汽車行業產銷節奏有所放緩,但新能源汽車仍保持高速增長勢頭,比亞迪更是帶頭先鋒。
數據顯示,比亞迪上半年實現營收 2601.24 億元人民幣,年增 72.72%,實現歸母淨利潤 109.54 億元,年增 204.68%,業績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其中其汽車及相關產品營收達到 2088.24 億元,年增超九成,而這一業務營收佔比已經達到 80.28%。
比亞迪盈利狀況大幅增長也源於其新能源汽車銷量猛增。今年 1-7 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 151.78 萬輛,年增 88.81%。其中,DM 插混車型累計銷售約 75.77 萬輛,年增 91.4%。
根據中汽協數據,2023 年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市佔率進一步擴大至 33.5%,相比 2022 年增長 6.5 個百分點。2023 年 1 至 7 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 151.78 萬輛,年增 88.81%。其中,DM 插混車型累計銷售約 75.77 萬輛,年增 91.4%。
華西證券預計,8 月隨著其全新品牌方程豹新車、仰望 U8 上市,比亞迪今年將形成王朝 + 海洋 + 騰勢 + 方程豹 + 仰望的品牌架構,全面覆蓋各價格帶,衝擊 300 萬銷量目標。而 300 萬輛的銷量也是比亞迪在年初給自己定下的全年目標,從目前來看,比亞迪已經完成這一目標的 50.59%。
除此之外,比亞迪 7 月海外銷量出現大幅增長,合計達到 1.82 萬輛。而在 5-6 月,比亞迪海外銷量分別為 1.02 萬輛和 1.05 萬輛。截至 7 月末,比亞迪已經實現 9.24 萬輛的海外銷量,早已超過 2022 年全年 5.59 萬輛的海外銷量。
截至目前,比亞迪乘用車已進入日本、德國、澳洲、巴西、阿聯等 54 個國家及地區。今年 7 月,比亞迪宣布將在巴西投建三座全新工廠,以全產業鏈優勢加速全球佈局。申港證券預計,2023 年全年比亞迪乘用車出口有望突破 20 萬輛。
汽車毛利率逆襲
數據顯示,上半年比亞迪毛利率已經提升至 18.33%,而在去年上半年,這一指標為 13.51%。
此前公佈第二季財報的特斯拉,其毛利率為 18.2%,這是特斯拉近三年來的最低毛利率水準,公司還預計繼續降價。
相比之下,比亞迪上半年汽車及相關產品毛利率已經達到 20.67%,較去年同期提升 4.36 個百分點。
實際上,比亞迪毛利率提升與其規模化效應密切相關。就在 8 月 9 日,比亞迪率先下線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成為全球首家達成這一成就的車企。
加大投資與技術升級
除了毛利率超越對手之外,比亞迪上半年在研發方面投入也明顯加大。
中報數據顯示,比亞迪上半年研發費用達到了 138.35 億元,這超過了上半年的淨利潤 109.54 億元,幾乎是去年全年研發費用 186.54 億元的 75%,較去年同期增長 154.61% 。
截至目前,比亞迪的研發投入累計超千億,平均每個工作日比亞迪遞交 19 項專利申請,獲得 15 項專利授權。目前比亞迪已經推出刀片電池、DM-i 超級混動、e 平台 3.0、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易四方、雲輦、DMO 超級混動越野等技術。
除了主營業務成績靚麗之外,比亞迪投資收益在今年上半年實現轉正。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投資淨收益為 5.97 億元,這一數據自 2019 年以來便一直為負。資料顯示,比亞迪的所投資譜系已經涵蓋 8 家上市公司。
在強大的技術優勢加持下,比亞迪的產品矩陣也得以持續豐富。今年 8 月,比亞迪正式發布面向中高端市場的專業個性化品牌方程豹,首推車型豹 5 定位超級混動硬派 SUV。這意味著,比亞迪集團已形成比亞迪品牌、騰勢、仰望和方程豹的多品牌矩陣,覆蓋從家用到豪華、從大眾到個性化,全面滿足用戶多方位、全場景的用車需求。
躋身全球十大最暢銷車企
半年報發布之際,比亞迪首次超越梅賽德斯 - 賓士集團和 BMW,躋身全球最暢銷的 10 大車企之列,表明電動汽車正在重塑汽車行業。
根據市場調查業者 MarkLines 以及各車廠的公開報告數據,2023 年上半年,比亞迪在全球的新車銷量同比增長 96%,達到 125 萬輛,排在第十名。相較之下,比亞迪在 2022 年排名第 16 位,2021 年甚至沒有進入前 20 名。
比亞迪交付了優異的銷量成績單得益於其戰略。一方面,比亞迪已結束油車生產,專注於電動汽車 (EV) 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PHV),並由原本中低階生產線,擴充至高階產品線,來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