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 5 月首個交易日實現開紅,三大指數全部飄紅,漲幅可觀。恆生指數收漲 2.5% 報 18207.13 點,為 8 連漲;恆生科技指數漲 4.45% 報 3865.48 點;恆生國企指數漲 2.6% 報 6437.09 點。成交金額超過 1100 億港元。南向資金淨買進 32.49 億港元。
個股方面,商湯大漲 36%,蔚來漲逾 20%,金蝶國際、阿里健康以及京東健康漲幅超過 10%。
從盤面來看,Wind 概念指數多數上漲。網路醫療指數漲 9.8%,汽車經銷商指數漲 8.53%,SaaS 指數漲 8.05%。產業方面,包括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零售業、汽車與汽車零件、軟體與服務和房地產漲幅居前。
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表示,考慮到資金面與情緒面均出現正面改善,港股可望從前期的 16500 點上移至 17200 點左右,策略上可逢低佈局。
他建議策略上關注幾個面向。第一,業績成長穩健、股東回報提升的電訊、煤炭及石油;第二,受惠外資情緒回穩的科技及醫藥,關注業務有催化,盈利持續復甦、加大回購分紅力度的頭部互聯網企業;第三,受惠海外經濟景氣回暖的銅礦、家居家電、紡織、航運、國際消費品等;第四,受產業政策扶持的工程機械、電力設備及耐用消費品。
受境外資金湧入港股 AI 大模型類股,以及外資觀察中國五一期間經濟復甦情況的樂觀判斷,香港恆生科技指數飆升逾 4%,帶動 AI 核心全線起飛。
雖然 AI 大模型在 A 股和美股的炒作時間已持續一年,但港股的 AI 大模型類股過去一年間卻讓許多公募基金經理人避之惟恐不及。在 A 股和美股 AI 大模型熱火的炒作時期,不少錯過行情的基金經理人南下港股挖掘「更便宜、更正宗的人工智能」。但與預期相反,港股不僅對 AI 大模型在全球的火熱無動於衷,更反向出現深度暴跌的罕見景象,導致許多南下挖掘「正宗標的」的公募基金在 2023 年以及 2024 年第 1 季備受打擊。
而今,當 A 股和美股的 AI 大模型炒作告一段落之際,包括 A 股基金、QDII 基金以及境外主權基金等全球資本開始加速流入港股、尤其是科技類股。前期被公募基金大量減持低配的港股上市科技股周四全線拉升,證明機構資金正在強力回補。